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 7%,男性为14. 4%。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
不可控因素 ①人种 ②老龄 ③绝经后 ④母系家族史
可控因素 ①低体重 ②影响骨代谢 ③药物 ④低雌激素状态 ⑤吸烟过量饮酒等 ⑥缺乏锻炼 ⑦钙摄入不足 ⑧VitaminD摄入不足 ⑨高钠饮食 ⑩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者过低
相关疾病因素 相关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最常见的是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病理性骨折,如胸腰椎骨折等,一般可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简称PVP,简单来说,是通过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者人工骨,达到强化椎体的技术。而椎体后凸成形术叫PKP,是通过球囊扩张后,再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者人工骨,达到椎体强化的技术。 脆性骨折是可防治的。早期诊断、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用规范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预防策略包括如下: 1.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摄入富含钙、蛋白质和低盐的均衡膳食,适度运动,戒烟少酒,少饮咖啡和碳酸饮料。日光照可以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促进骨钙沉着。上臂暴露日光浴15~20分钟,但需注意的是,紫外线受到玻璃、防晒霜阻隔,因而隔着玻璃晒太阳、涂防晒霜去户外对增高体内维生素D是没有效果的。北纬35°以北地区冬季的日光照度不足以合成维生素D。 2. 预防跌倒和外伤降低骨折风险 锻炼是骨质疏松症治疗和预防的重要部分,少动或制动可引起骨质量下降,及肌肉质量的减少,建议缓慢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每天行走30分钟,每周进行2~3次抗阻运动。
3. 查骨密度年龄 女性>65岁、男性>70岁、或有骨折史的65岁以上男性至少需要查1次骨密度;骨密度的复査间隔尚无定论。
4.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 坚持规律服抗骨质疏松症药,注意服药方式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5. 补充钙剂以清晨和睡前各用1次为佳 如采取3次/日的用法,最好是于餐后1小时服用,以减少食物对钙吸收的影响。
- 关注骨骼健康,助力活力晚年 -

|